推荐一本书: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》,它的副标题是“不打、不骂、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”。
这本书的作者杰弗里·伯恩斯坦博士,是国际知名的儿童和家庭问题专家。
他在美国有近三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,帮助过2000多个叛逆孩子的家庭重建亲子关系。
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叛逆行为——他们不肯听从大人的管教,和大人对着干,你想让他干啥,他偏不干,你不准他做的事,他偏要做;他们喜欢挑战你的权威和耐心,喜欢发脾气、闹情绪,还喜欢固执己见、大喊大叫,甚至粗鲁无礼地打骂家人。
作为家长,你可能试过唠叨、说教,也试过惩罚、打骂,但这些方法要么不奏效,要么有效期很短。
你把自己气个半死,但孩子还是老样子。
当然,也有一些比较淡定的“佛系”家长,觉得这是孩子进入了“叛逆期”,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,忍一忍就过去了。
但这本书告诉我们,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不对。
改变孩子的叛逆行为,既没有“佛系”家长想得那么简单,也没有那些特别焦虑的家长想得那么难。
既然说“叛逆不是孩子的错”,那也就意味着,想要改变孩子,家长需要从改变自己做起。
书里说,只要运用冷静、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,坚持用纪律约束孩子,就可以打破孩子叛逆的恶性循环。
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书里的观点就是,“放弃对孩子的控制,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。
不再强迫孩子听话,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。
”很多家长有一个认知误区,认为叛逆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,只要过了那个阶段,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成熟懂事,因此,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忍受,等待孩子走完那个阶段。
这其实是在为孩子的叛逆找借口,某种程度上,也是在逃避自己的教育责任。
作者认为,孩子并没有所谓的“叛逆期”,孩子在童年期、青春期都可能有叛逆行为,叛逆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,而是可能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。
有的人甚至在长大成年以后,依然表现出很强的叛逆性,乃至反社会型,这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叛逆行为没有被及时纠正的后果。
面对这些叛逆行为,家长要么被激怒,也跟着孩子大吼大叫,要么束手无策,陷入悲哀、沮丧和烦恼。
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对抗不断升级,最后造成两败俱伤,亲子关系破裂。
当然,每个孩子的叛逆程度不一样,叛逆的原因也不一样,只有搞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,才有可能对症下药。
首先,最主要的是家长方面的原因,家长在教养和沟通方式上的错误,引发孩子的模仿和对抗。
第一,是吼叫和打骂。
作者说,没有什么比吼叫和打骂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行为的了。
其实打骂孩子的本质,是你在向孩子发泄情绪,是在利用你的力量欺侮孩子。
孩子可能因为力量弱小,暂时屈服于你,但从长远来看,这是在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,第二,是批评、嘲讽和威胁。
这些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方式,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定孩子的想法、感受和价值,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他们会感到自己被打压,会觉得孤独无助,也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怨恨。
第三,是唠叨和说教。
就是反反复复地对孩子说一些你已经说过无数遍的话,总是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,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不信任他们,会认为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他们会拒绝倾听,变得对你厌烦,拒绝按照你的指令来行动。
第四,是停留在过去,比如,经常说“你怎么老是……”“你上次就是……”。
好的沟通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,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。
老是翻旧账,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行为。
第五,是引发内疚。
用内疚来控制孩子,比如,“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太自私了?”“你觉得这样做对吗?”偶尔这样说可能没什么,但如果经常这样反问,让孩子为自己的想法、感受和行为产生内疚,他们可能会慢慢疏远你,不爱和你说心里话。
还有的家长,会习惯性地否认和忽略孩子的感受,对孩子撒谎,或者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惩罚孩子,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怨恨,他们会觉得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,觉得父母不信任他们,因而产生叛逆行为。
来自孩子方面也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情绪管理能力不成熟,这样的孩子会容易敏感、冲动、恐惧、愤怒,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叛逆行为,所以,作者强调,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情绪教练。
作者说,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示爱方式就是理解孩子,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的重要前提。
但是,很多父母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叛逆行为上,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。
孩子之所以叛逆,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误解了。
理解孩子的关键,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,重视孩子的意见,这样做可以让你和孩子都避免情绪过激,让沟通可以更加顺畅。
作者说,“你越是对孩子抱着倾听的态度,对孩子持理解的心态,他/她就越能感受到你的爱和认可,实际上,他/她的叛逆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。
”当你对孩子表达出关心和理解,孩子就不需要通过叛逆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,或者故意激怒你,来让你难受。
作者说,在过去二十多年跟两千多个叛逆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,他发现,就算是那些最叛逆的孩子,也不会否认他们爱自己的父母。
就算他们咒骂父母、攻击父母、逃学、砸东西,他们也还是承认是爱父母的。
我们经常说“理解万岁”,这句话的潜台词是“理解很好,但理解也很难”,它存在很多障碍。
很多时候,父母不是不愿意理解孩子,而是不能理解孩子。
一是期望你的孩子做他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,你可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,期望他/她更体贴、更懂事、更上进、更有规矩,总是拿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激励他/她,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父母要尊重这种节奏。
有时候,父母会忘记孩子可能没那么成熟,会高估孩子的能力,期望他/她表现得像个大人。
其实,一个正常的孩子可能就是会任性、会吵闹、会情绪化、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,这些并不是“问题”,但有的家长容忍度比较低,会把这些正常的表现当作叛逆。
第二个陷阱,是对孩子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,比如,孩子某件事情没做好,就认为他/她是故意和你对着干,而不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,为什么他/她没有达到你的要求。
作者说,要尽你最大的努力,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做出大惊小怪或悲观失望的反应,不要想着孩子任何时候都应该表现得完美。
第三个陷阱,是忘记了责备和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。
许多父母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,但是,当被孩子激怒的时候,他们可能就会失去理智,会用各种方式辱骂和惩罚孩子。
第四个陷阱,是忽略了充满爱意的行为的疗效。
很多时候,家长面对一个叛逆的孩子,可能被气疯了,觉得用什么方式管教都不管用。
他们忘了停下来拥抱或用善意、温柔的语言去抚慰孩子,给孩子关爱、自尊和安全感。
只有这样,才能走出孩子叛逆、家长责备的恶性循环。
作者说,“我从来没有听过一个孩子说过他们被爱得太多了。
”孩子往往是觉得自己被爱得不够,因此,父母要不断给孩子确立信心,给予爱的回应。
作者说,“你越理解孩子情绪的不成熟性和局限性,就越能与他合作解决问题,而不是发生冲突。
”你只有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,并且率先作出改变,才能造就一个不叛逆的孩子。
大吼大叫是一个陷阱,它会吸引你掉进去。
尽管你事后可能会很自责,会觉得跟一个孩子置气真的很幼稚,但是,在情绪激动的那一刻,你就是没法控制自己。
从根本上来说,大吼大叫是不会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观的,它只会妨碍要处理的事情。
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?很简单,就是用平心静气的方式,带着温柔和善意去和孩子沟通。
比如,成为主动的倾听者,而不是教训孩子;运用幽默的方式来沟通;通过理解让自己平静下来;记住你是要控制局面的人;学会识别出愤怒的信号,知道自己快要发怒的时候,赶紧提醒自己冷静。
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方法,比如,想象自己在参加电视真人当你学会了控制情绪,你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“情绪教练”。
无论是年轻,还是年长,我们都追求快乐。
当孩子表现得很好的时候,你可以用一个微笑、一句称赞、一个拥抱,来给孩子积极的回应,这个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,会强化他们的积极转变。
想要让那些叛逆的孩子变得更好,更愿意与你合作,尤其需要这种正强化的力量。
正强化总是和奖励联系在一起,包括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。
作者说,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是口头表扬,为什么呢?因为口头表扬随时可以给予,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。
不管孩子长到多大,都会希望听到父母说“我真的为你骄傲自豪”,就算是成年以后,我们依然会渴望从父母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。
所以,父母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,因为表扬能产生奇迹。
在规则和放任、纪律和自由之间该如何把握呢?这确实是一个平衡的艺术。
作者给出的答案是,要用“不会产生绝望情绪的纪律来约束”,也就是说,纪律约束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,而不是让孩子变得绝望和恐惧,这是制定规则和纪律的基本宗旨。
如果违背了这个宗旨,就要随时做出调整。
纪律总是对应着后果和惩罚,因为只有这样,纪律才会有约束力。
但是,作者提醒我们,要慎用惩罚。
他说,很多家长武断地要求孩子承担行为后果,而不愿意停下来在第一时间思考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。
“承担后果”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,但是,单单承担后果,并不一定能教会孩子如何进行自我评价、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。
家长需要做出及时的、有益的引导,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来强调纪律。
即使要让孩子承担后果,也要保持冷静、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,用教导的方式,而非采用强制手段。
除此之外,作者还给出了一些建议:一是要树立好的榜样,强硬的态度是解决不了问题和冲突的,因此家长自己不要太死板、太严厉,对于叛逆的孩子,以柔克刚才是最正确的选择。
二是要设定限制,但别强加太多的规则。
你要确定这个规则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,有益于好习惯、好品格的养成,否则就没必要坚持。
三是制定规则的时候,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参与。
孩子参与了制定规则的过程,就更不容易违反,他们会更积极地执行。
而且,你要相信孩子会有强烈的规则意识,他们有时会比大人更在乎是否遵守了规则。
四是要私下给予回应。
如果孩子破坏了规则,他/她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时,要注意保护他/她的自尊心,不要当众让孩子难堪,否则也会引起孩子的叛逆。
即使是在惩罚孩子、让孩子承担后果的时候,也要告诉孩子,你依然是爱他们的,你不喜欢的是他们的行为,而不是他们本人。
这会让孩子更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错误。
这本书的目标,是帮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改变孩子的叛逆行为。
叛逆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,而是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,这是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的,因此,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非常重要。
强烈推荐有条件的可以全文阅读!叛逆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,是他们建立自我意识、形成认知体系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必经阶段。
“叛逆不是孩子的错”,他们不是在“无理取闹”,而是在弱小的时候,本能地为自己争取权益。
面对孩子的叛逆,家长不需要过度焦虑或者过度反应,而需要多一份耐心,多一份关爱,也多一些方法。
版权所有。? Since 2023 .同德软件站 All rights reserved.